关于对 Flowith 公司业务的调研以及对当下 AI Agent 业态的思考

Charles Cen

Flowith 这家公司是我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开始关注到的,那个时候 DeepSeek 大火,而他也乘着这波热度,收获了很多新客户,我是其中之一。Flowith 整个产品、创意和设计还是十分让人耳目一新的,有三条业务线,Flow(思维画布 + AI ChatBot)、Knowledge Market(知识库市场)和 Agent Oracle(偏创作者向的通用 AI Agent)。在这两个月的使用时间里,我对 AI Agent 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些思考,今天记录下来。

通用 AI Agent 和 垂直 AI Agent 会长期共存

当前 AI 圈有一个热议的观点:“符合大家预期的”通用 AI Agent 技术实现难度太高,未来会被垂直领域的专业 Agent 所取代。但我认为,这两种形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会长期共存,并且可能以 3:7 的比例分割市场。

为什么通用 Agent 不会消失?

对普通 C 端用户来说,在不同场景切换不同工具本身就是一种交互阻力。就像现在我们有问题时,习惯直接问 ChatGPT 或 Claude,而不会专门去找论文检索工具或特定领域的 AI。用户更倾向于"一站式"的解决方案,特别是当这个工具能够满足他们大部分需求时。

垂直 Agent 的优势在哪里?

B 端用户或专业 C 端的需求就不同了。他们通常有固定的领域需求,对效果要求很高,也不太在意交互成本。只要工具能带来实际收益,就愿意采购和使用专业的垂直 Agent。

并且垂直 Agent 能够聚焦在其专长领域的功能构建和用户反馈数据的收集,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。

AI Agent Store 是否会发展成下一代 App Store

很多人看好 AI Agent Store 的概念,类似于开发者可以在像 Coze、Dify 这样的平台上分发、销售他们的创建的 Agent,就像 App Store 一样。但我对这个模式持怀疑态度。

原因很简单:如果 Agent 基于统一平台构建,那么它们能调用的工具和数据必然有限,无法访问私有领域数据。这样打造出来的 Agent,很难真正满足用户的专业需求且容易同质化。

相比之下,传统 SaaS 公司的优势恰恰在于掌握私有领域数据。一般来说,领域数据有两大作用:1. 进行业务洞察以辅助决策;2. 进行模型训练以增强智能。有到了 Agent 时代,这个优势依然存在。未来的 Agent 公司更可能采用"大模型+垂直数据精调"或"大模型+小模型"的组合方式。

对 Flowith 三条业务线的想法

1. 思维画布 + AI ChatBot

类似于 Xmind + ChatGPT 的组合,主要面向学生、科研人员、设计师等群体,市场相对小众。产品的交互范式创新非常吸引我,比如支持多线程操作、可以像人类思维一样"生长"的画布。

这个功能是我在 Flowith 上用的最多的功能,当我需要学习某个知识、寻求某个解决方案时,我常会让多个 LLM 同时解答我的问题,选取最优的回答继续深入;并且在对话 Context 精细控制上它也做到了极致。

2. 知识库市场

这个业务我认为很有想象力。AI 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激增,知识焦虑也在加重。从小红书到 Notion,知识付费内容都很火爆。一个专门的 AI 知识库交易平台,确实有不错的商业前景。

3. Oracle 通用 AI Agent

如前所述,通用 Agent 市场至少能占到 30% 的份额,长期来看仍非常有价值。BTW,据我所知,Oracle 发布的时间比 Manus 还早,只是没有抓住宣传时机,足见其团队的视野和技术前瞻性。

写在最后

大模型技术的以周为单位的飞速发展给 AI 初创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。基础大模型的任何重大突破都可能彻底颠覆现有格局,导致公司被淘汰。最近也收到了很多视频、图像编辑领域的 AI 初创公司原地解散的新闻。

AI Agent 代表的会不会不仅仅是技术进步,而更可能是像 Web 1.0、移动互联网一样的时代变革呢?

历史的车轮滚滚、时代的洪流滔天,应该如何造一艘踏浪前行的船呢。

三个月后的补充思考(2025年6月)

距离上次在车库里的录音已经过去三个月了。这三个月,AI 世界的变化真的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。每隔一周都有新鲜的、爆炸性的新闻出来。

AI领域爆炸式发展

这三个月里面,Claude Sonnet/Opus 4 发布了,Gemini 更新了两个版本,GPT-o3 出了,DeepSeek 也有新版本发布。AI Agent 创业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 —— 做 AI coding 的、做设计的、做播客的、做市场营销的、做 HR 的、做炒股的,应有尽有。就在前两天,英伟达的股价也突破新高,有机构预测它的市值在几年后能达到6万亿。

这是一个太疯狂的时代了,风险与机遇都被放大到了极致。

对之前观点的更新

三个月来,对于一些观点整个行业慢慢达成了共识,我想对之前的一些看法和疑问,回过头来进行反思和更新。

第一,AI Agent 是否是一场时代变革?

之前觉得很有可能,现在觉得是 100% 确切无疑的。而且它带来的会是远远比之前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更加深远的变革。创造以往没有的需求,催生全新的业态,甚至重塑社会结构。

第二,创业公司如何避免被基础大模型覆盖?

行业达成了一个共识:你做的事情不应该是为基础模型打补丁,而是要和基础模型一起成长。

有个比喻是“基础模型是上涨的海浪,AI 创业公司最好做船,而不是做灯塔。船能逐浪前行、水涨船高,建塔的速度永远没有海面上涨得快。” 如何分辨某个业务是塔还是船也是一种功力。

第三,关于通用 Agent 平台

之前我担心 Agent 平台会导致内容同质化,因为还停留在 Workflow 开发者的语境里,觉得用户使用平台工具搭建的 Agent 会受限于平台能力。

但现在来看,Agent-to-Agent(A2A)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

随着大模型的后训练(post-training)对齐能力和思考能力越来越强,A2A 的实现不会像以前想象的那么难,不再需要担心"幻觉乘以幻觉是更大的幻觉"。推理成本的持续降低也会促使 A2A 更快到来。

如果以后出现这样的平台或入口,它不会受限于平台自身的能力,平台只是作为 Agent 去调用提供方的 Agent。这样就能兼具平台的可靠性和便捷性,又能保证调用各个垂直领域最优秀的 Agent,同时兼顾专业能力,两全其美。

这方面,不管是像 Anthropic 这种大平台,还是像 YouWare 这种做前端交互的玩家,亦或是像 Flowith 这样有着很棒 Agent 经验的选手,都可能有机会。

写在最后

观察漩涡不如跳入漩涡。